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台北新聞台

收集來自全國各地有關台北的新聞!!不是新聞不上道!!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81123/1107753.html

彰銀優質台商座談會 12月4日台北登場
中央社 (2008-11-23 16:50)

(中央社記者陳永昌台北2008年11月23日電)為增進台商對中國金融環境的了解,彰銀 (2801)12月4日將舉辦「2008年優質台商經貿實務座談會」,由彰銀昆山代表處代表張維材和會計師史芳銘等人主講相關熱門議題。

這項座談會12月4日在彰銀台北大樓 (台北市中山北路2段57號13樓)舉辦,由張維材主講「後奧運的大陸金融環境及台資銀行的展望與規劃」及漢邦管理顧問公司會計師史芳銘主講「大陸台商轉型升級的挑戰與新外匯管理下之財務規劃」等熱門議題。

彰銀國際營運處處長楊繼承表示,日前兩岸金融會談,為台資銀行於大陸境內代表處升格分行帶來曙光,未來台商企業的財務規劃,將隨銀行於大中華地區的業務發展重新宏觀佈局。

楊繼承建議台商在安排籌資管道與財務規劃時,應廣泛地包括台灣母公司、境外公司、國外合作夥伴、股東及個人等多重角度著手規劃,方能在兩岸快速的金融變局中洞燭機先、先馳得點。

張維材表示,大陸為抑制外匯異常資金流入,近期實施外匯收、結匯查核制度及新外匯管理規範,將對台商結匯和資金調度帶來相當大的影響,為台商不可漠視的議題。

彰銀「2008年優質台商經貿實務座談會」,歡迎有興趣的投資人與社會大眾報名參加。詳情請見彰銀全球資訊網站www.chb.com.tw,報名方式則請連絡彰銀各營業單位企金AO或電洽彰銀國際營運處02-25362951轉1751張先生、1767謝先生。

匿名 提到...

六、七年級女生 最易被詐騙
【聯合晚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2009.02.01 02:30 pm


詐欺案發生數居高不下,去年共發生4萬2910件,增加2562件;根據一項抽樣分析,發現居住在台北縣、市的六、七年級女生容易被騙,研判可能是上網購物被騙或資料外洩所致,與一般人印象中有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容易當肥羊,大相逕庭。

去年一整年,詐欺損失的金額達123.7億元,不過比96年150.9億元,減少27.2億元,詐欺案件中,以電話、手機詐欺最多,共1萬6060件,其次為詐騙款項5701件、網路詐欺6056件。

詐欺案發生數增加,主要是電話、手機簡訊詐欺發生數增加2657件,網路詐欺增加1089件;而減少較多的案件是刊廣告、報章詐欺,減少431件,幅度最大,虛設行號減少290件。

破獲案件部分共有3萬6741件,較上年增加2449件,以假冒名義義詐欺破最多,詐騙帳號密碼居次。

警方曾做過一項抽樣調查,「165專線」為宣導民眾避免被騙,曾經針對報案人進行分析統計,從性別、年齡、遭詐騙方式及報案地區等資料,希望找出被騙的高危險群,加強宣導。

從統計資料中發現,居住於台北縣、市的女性,且年齡為民國60至70年以後出生的六、七年級生,竟是最容易被騙的高危險族群,被騙後報案比例也比男性多出1倍以上。

此外,很多大學生或研究生,愛上網購物,反成歹徒利用對象。警界人士分析,根據案例,教育程度高,未必就不會上當,很多名人被騙,就可見一斑,此外,很多科技新貴,因埋首電腦、工作,較少接觸新聞資訊,受騙案件時有所聞,且金錢損失慘重。

匿名 提到...

詐騙集團雇用車手 網羅失業族

〔記者黃立翔/台北報導〕經濟不景氣失業率攀高,善良民眾淪為詐騙集團車手?台北縣刑警大隊統計,詐騙集團以往多「聘請」毒蟲擔任取款車手角色,但最近失業人口劇增,也發現長期失業者,為了養家活口擔任車手,或加入詐騙集團,讓警方感嘆時機歹歹,逼得善良人也走歪路。

警方最近偵破一件假冒司法官詐欺案,擔任車手的王姓男子年僅27歲,他供稱,透過報紙應徵業務員,月薪3萬元,報到後還有「面試」,還要繳交身分證、健保卡影本、銀行存摺,直到上班一週無所事事,才發現自己做的是詐騙集團車手。

警方查證男子說辭,發現他沒有前科,先前是一般上班族,知道自己擔任車手非常掙扎,但因為被先前公司資遣,沒有收入只好硬著頭皮繼續「工作」,類似案例最近越來越多。

台北縣刑警大隊經濟組長曾錦繡說,早期詐騙集團多以人頭帳戶詐騙民眾,根本不用現身,近年來由於警方與金融單位合作得當,轉帳詐騙大幅下降,轉型成為「車手親收」模式,詐騙集團車手的角色也被凸顯。

曾錦繡說,詐騙集團近年來看準失業潮,轉而僱用失業人口擔任車手。警方因而大嘆,失業潮讓原本安分的人變成犯罪者。

匿名 提到...

人性若無止盡貪婪下去,在每個行業都可以表現的像妓女,為利益而利益的團體成員素質更是值得商確,當前學生過慣了好日子,絕大部分在大學也不知道念了些什麼,半生不熟的思辨能力也常只能用來找理由修飾自己的無知,以藉口掩蓋自己的無能。
  保險,傳銷業平均每100人只有1人能獲取足夠的金錢過日子這種基本常識只要稍做功課就知道,當前台灣兩千多萬人的彈丸之地卻有800多家合法立案的傳直銷公司(不合法的不知道有多少)也是隨便查都查的到,堂堂組織大上線一夕之間失去了組織也所在多有,賺飽的公司捲款倒閉根本每季都在發生,緣故市場的固定傳銷班底則常見厲害的蟑螂,一家跳過一家趕流行,在會場上所能提的也永遠是那一套(神奇吧,不同的公司同樣的手法,不知這該說這是經營還是遊戲?)!
  不是說不被認同的事業不能做,但碰到所謂的話術與事實,請務必要分清楚,再做好心理建設---

ㄧ,別輕易相信這世界上有所謂的金飯碗至少在台灣是如此,此地的傳直銷公司規模再大也穩不過政府。會場的講師所提的遠景基本上都是行銷話術,對等於新品上市時宣傳單上諸如"暢銷熱賣"的宣傳,只是引人入勝的工具而已。
  可笑的是將經營傳銷事業作為備胎的老話術,常常又是建立在對社會動盪不安的立場下,利用負面社會新聞時事加強行銷說服力是常見的傳直銷行銷的常態,但如果社會真的動盪不安起來,這種需要人與人高度信任的事業是否還能存活?利用人對未來不確定性所產生不安感的確是很有效的行銷方法,但營利機構畢竟不是公益事業,宣導"只有加入我們能解決你的問題消除你的不安"的直接手法大部分只運用於宗教之中,但現在傳直銷說明會的進行,用明示暗示這種論調來發展組織的經營者有多少?商業行為使用這樣的手段是否合適?對不起,對於台灣老傳銷而言,這恐怕不是什麼值得重視的地方。
  多元收入這句口號是當前的流行,一家通路公司給消費者"非我不可"的觀念,就與"多元收入"的理念無關。審慎考慮之前買了產品或做了不適合自己的選擇,大部分皆起因於消費者自我說服對所接收資訊產生的信任感,屬情感的,大部分是衝動。做生意之人所該具備的特質之中,這點最為危險。行銷是科學,不是藝術,理性絕對是投資理財的必要條件。

二,任何傳直銷制度之下所謂的細胞分裂,永遠不可能獨佔市場,也永遠會有最後一隻(而且還很多)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冤大頭。弔詭的是現今有太多營養補充品的通路公司以經營者自身消費責任額的方式擴展業務,除了沒大腦的拉人,很少人是基於對產品的興趣去做推廣。這在經營事業的心態上則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產品因應需求本是常理。我相當訝異有些傳銷公司團隊線頭打的網路廣告"十年之內打造100萬個百萬富翁",偏偏絕大部分的傳銷組織,沒有三十人以上,恐怕連責任額都無法打平。如果這十年內真的因此出現了100萬個成功者,恐怕就有上億失敗者,拿著同樣的文宣做永不可能實現的美夢。
  真正好的加盟事業業主會有相當的壓力,旗下加盟店的存亡有很大的部份是業主自己的責任,但該型態的傳直銷事業有哪個上線能夠為自己下線的成敗負責?成功絕對是建立的更多下線的損失之上,"助人理念"是根本上的神話。即使我們可以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樣的商業行為解釋為願打願挨,就可以無關道德的問題,但如果經營者刻意迴避傳直銷系統上的經營缺憾,恐怕就攸關道德問題了。
  有趣的是"前進中國大陸"爭取更大的市場機會是當前眾多公司領導人所愛宣導的。很對不起,中國大陸政府雖歡迎直銷(合法的目前只有幾家可以自行查閱),但根本反對多層次傳銷。這塊餅有多少人真的吃到了?(即使偷吃的是很多)不用說大部分的公司連踩進中國大陸都做不到,就算踩的進去,在台灣的經營者們又是什麼心態呢?繼續分析下去恐怕只有深掘出更多人性醜陋面。
  近年來網路行銷的確是一種提供廣大市場的趨勢,但是任何一種行銷方式充其量皆是會被淘汰的工具,引發網路連鎖效益容易嗎?(500多家網路影片分享公司只有陳士駿的YouTube被GOOGLE買下理由為何?)
  "網上複製"又是近年來傳直銷很流行的一個手法,偏偏"當多數人同樣追尋同一種成功模式所得到的即是成功率的降低"這個真理也不會因網路的氾濫而推翻。台灣五年前搞這套的網路行銷團隊,今天有什麼下場呢?廣告氾濫刺激消費者彈性疲乏,是理所當然的事。

三,除了娘胎生的好或中樂透彩的人,沒什麼工作可以讓一無所有的人躺著賺。
  維持組織的上線絕對比純開發更忙,不用忙的很少。(大概直銷世紀雜誌上有露過臉的那幾位)這行上線的高枕無憂建立在不斷成長的組織之上,真是怪事,這樣不成比例成功者不勞而獲的故事竟然是該項事業最大的誘因與主要的吸引人的地方,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成長的年輕人到底缺錢缺到什麼地步呢?
  請別忘記:傳直銷公司所使用的制度只是死板板的作業流程,
  其中實質價值同等聽別人隨口說說類似像:"開一家店,顧客一天有多少就能賺多少"之類的描述,了解這一切不是保障的証明,相反的,正因它彈指可破所以很脆弱:不好的老闆可以隨意修改它,不誠實的上線可以隨意帶走公司組織摧毀公司的信譽。最重要的是,生意上的努力與成敗,除了個人的努力,迫切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合也不會因傳直銷制度而改變,缺乏任何一項要素,餅畫得再大經營者一樣連渣也沒有。(而這些風險在有望客入會之前上線通常只告知部份。)
  掌握顧客群永遠是做生意最頭大的問題。看待一段類似像"如果我開麵店,每月能維持一萬個消費者,那我就能獲得很大的利潤"之類的描述,我們可以很輕易的指出這項描述的困難所在。但絕大多數人看待傳直銷的組織圖,並不會做這樣地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產品需求面上,不用說傳直銷的產品完完全全沒有公司以外的特色,哪家不是在老王賣瓜?保健食品哪家真的根治癌症?如果真的做到了新聞怎麼不報?(耐人尋味的產品神蹟卻在會場分享地亂七八糟怎不惹人懷疑?)

四,任何行銷手段對人產生妨礙皆該反省,騙別人去會場本質上就是欺騙,別聽信所謂"騙朋友一起賺錢他才該感謝妳"這種合理化解釋,正派的生意人是不會搞這一套的,也別隨便認同垃圾信,使用機器人或停留討論版任意貼文章的行銷手法,做法不同,大小便拉在廁所以外的地方就是錯誤。ㄧ份正派經營事業,所用的方法卻與經營色情網站一樣,妄想能博取多少人的好感呢?

五,沒有所謂市場永不飽和,飽和的市場朝無知的消費群開發是很理所當然的。當今除販毒之外不會有什麼好賺的生意,競爭就是這麼一回事。
  也別隨著任何人否定工作的價值,能超越老闆的員工遲早會是老闆,能獨立接案的強者也是千錘百鍊磨出來的。能力平庸者就算擁有自己的事業能每月固定得到10000以上的淨利都是艱鉅的任務,公司所給予員工的機會絕大多不是員工實得收入能夠衡量的。

  聲名狼藉十餘年台灣的傳直銷業,縱使有信譽良好體質不錯的外商公司,也多的是心態有問題的經營者,上面的描述只是冰山一角,選擇性隱瞞與接收部份資訊只會產生誤導的效果。所有因利益而結合的團體,也因利益的消逝而分解,話術是行銷的技巧,不實際的話術則是騙人的鬼話,投入任何一行多做功課才做決定阿,只知道一知半解與上線起舞衝鋒,失敗了絕不會有人當你是烈士。